印度得名于印度河。河名出自梵文"信度",意為"河"。別稱婆羅多。
公元前325年建立孔雀王朝,形成了統一的國家。16世紀初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。1757年,印度和英國之間爆發了普拉西大戰,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。1849年,英國侵占印度全境。1947年8月15日,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后實現獨立。1950年1月26日,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(仍為英聯邦成員)。
印度的民族為:亞利安族占72%,德拉維族占25%,其它民族占3%。 其宗教為印度教徒占82.6%,穆斯林占11.4%,錫克教徒占2%,基督教徒占2.4%,佛教徒占0.7%,其他0.9%。
印度教盛行"萬物有靈"的自然崇拜。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:到圣城朝拜濕婆神,到恒河洗圣浴、飲圣水,死后葬于恒河。
談印度,就不能不談它的種姓制度。
按照印度教的說法,梵天(三大神之一)創造了人,他身體的不同部位產生不同層次的人。大腦生下來的是"婆羅門",主管宗教、知識。肩膀生下來的是"剎帝利",體能充沛,因此印度的軍方人員多為"剎帝利"。梵天臀部生下來的是"吠舍",這些人是經商的。而他的腳生下來的是"賤民",只能干苦力活。
印度規定,"賤民"在太陽下的身影,不能碰到高級種姓人的影子上,否則會被活活燒死。因此,"賤民"大多晚上出來干活。
種姓之間不能通婚。但近年來略有變化,可以"順婚",即高級種姓男的可以娶低種姓女的;但不能"逆婚",低種姓男的永遠別指望找高級種姓女孩。
印度人相信"業報",即因果輪回,將人生分為前世、現世和來世。因此,低種姓的人不會反感他目前的生活,只會不斷修行,指望來生翻天覆地。因此,整個印度永遠都很和諧,不會發生農民起義和工人暴動。這也是印度共產黨無所作為的原因所在。
種姓制度下的另一個特點是職業世襲。你是"賤民",你的子子孫孫永遠是"賤民"。同樣,你是"吠舍",你的子子孫孫永遠是"吠舍"。因此,跟我們做生意的印度人應該都是"吠舍",而且世世代代都只能做生意。
(轉自公司"總裁有話")